德国医生Rudolf Virchow教授于1856年首次提出了“血栓形成”的概念并表示血管壁损伤、血流异常、血液高凝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。一百六十多年来,该理论仍在一直指导着血栓疾病的医学实践。为了纪念他的“血栓形成”理论,2014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(ISTH)宣布将其生日(10月13日)定义为
“世界血栓日”(World Thrombosis Day,WTD)。在这一天,许多国家与地区都会举办WTD相关宣传活动,
以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知及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诊治。
血栓的形成:
- 血管损伤: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,如动脉粥样硬化、手术、创伤、烧伤等。这些因素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,激活内源性、外源性凝固系统,在受损部位聚集形成血栓。
- 血液凝固性增强:血液凝固性增强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。例如,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多、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等。
3.
血流缓慢:静脉曲张的患者,高血糖、高血压、血脂异常的患者,感染的患者,长期久坐、久站的人以及孕妇等人群,血流缓慢,从而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,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。
血栓的危害:
1.
动脉血栓:心梗、脑梗的根源就是动脉血栓。目前心血管疾病中,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有所下降,然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快速上升,其中,最明显的就是心梗!而脑梗和心梗一样,以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复发率、高死亡率著称!
2.
静脉血栓:“隐形的杀手”,无症状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(心梗、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)的共同发病机制,
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。多数患者因为不了解血栓疾病危害,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。尤其是
深静脉血栓(DVT), 血液在
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,并阻塞静脉腔, 导致
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临床症状,多发生于
下肢,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(PE)。因其发病率高,隐匿型强,致死率高,素有“沉默的杀手”之称。
血栓的临床表现:
①(心梗):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,可能表现为压迫、窒息或紧束感,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数天,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等;
②(脑梗):
头疼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目眩、视物旋转、四肢无力等。
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
(DVT):突然出现的下肢疼痛、肿胀,伴随皮肤温度升高和发红,活动后症状加重,患肢皮肤颜色可能保持正常或呈紫红色,偶尔伴随发热及心率加快等症状。
②肺栓塞(PE):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,可能会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、胸痛、晕厥、咯血、缺氧、心率加快等症状。
血栓的预防:
- 生活习惯预防:定期活动身体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是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举措。此外,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的。
2.
饮食预防: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保持大便通畅。减少脂肪摄入,
适当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,有助于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,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3.
运动预防:定期
有氧运动如快走、游泳和慢跑等可以改善心肺功能,增加血液循环,
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对于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。
4.
健康体检: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,如年龄≥60合并基础病患者、手术或骨折创伤后患者、长期卧床患者、孕妇等,可以定期检测相关指标,合理使用药物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bob游戏综合官网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血栓解决方案:
血栓五项(TAT、PIC、TM、t-PAIC、尿液11-脱氢血栓素B2)是动、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早期标记物,能够从血小板系统、凝血系统、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反映血栓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,是目前无创检测预防动、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方法,能更及时、更敏感、更可靠地反馈血栓的发生与形成、出凝血平衡的监控、溶栓治疗的效果、内皮系统损伤等情况,有助于临床对于血栓性疾病、抗血小板药物检测、溶栓治疗监测,DIC 早期诊断,以及血管内皮损伤识别能力。满足临床科室对于血栓前状态、血栓性疾病、溶栓及抗凝治疗效果监测等应用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