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蛋白六项
据统计,在我国,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高达10.8%,患者约1.3亿,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病患者。这其中,近3000万患者将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,即尿毒症,但公众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仅为12.5%左右,防治形势严峻。由于慢性肾病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会出现症状,因此大部分人对患有肾病并不自知。
造成肾病的原因
►II型糖尿病
►I型糖尿病
►高血压
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
►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
►遗传性或囊性疾病
►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或血管炎
►长期服用药物导致肾毒性
►高尿酸和风湿病等疾病
知晓率低的原因
►大部分患者处于肾病1-3期没有明显症状。
►肾功能检测多采用血肌酐和尿素,发现异常时,一般进入肾病晚期(4-5期)
►尿常规检查仍采用尿干化学等定性方法,灵敏度差。
►做肾病分期(1-5期)的金标准-肾小球滤过率检测方法繁琐,临床适用性差。
项目 |
分子量 |
临床意义 |
发生机制 |
aα1微球蛋白(α1-MG) |
30KD |
肾小管损伤和重吸收的标志物 |
肾小球正常滤过,肾小管不能全部重吸收,进入尿液。 |
尿视黄醇结合蛋白(URBP) |
21.4KD |
肾小管损伤和重吸收的标志物 |
肾小球正常滤过,肾小管不能全部重吸收,进入尿液。 |
葡萄糖苷酶(NAG) |
130KD |
肾小管上皮损伤标志物 |
肾小管细胞破损释放出来,直接进入尿液。 |
尿微量白蛋白(MALB) |
66KD |
肾小球损伤标志物 |
肾小球初步损伤,透过滤过膜。 |
尿转铁蛋白(UTRF) |
80KD |
肾小球损伤标志物 |
肾小球进一步损伤,透过滤过膜。 |
尿免疫球蛋白(UIgG) |
150KD |
肾小球损伤标志物 |
肾小球较为严重损伤,透过滤过膜。 |
肾小管损伤标志物
NAG,α1-MG,URBP
NAG在前列腺和肾脏近端肾小管中最高。肾小管损伤,NAG直接进入尿液中。α1-MG和URBP都属于小分子蛋白,血液中α1-MG和URBP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管,但绝大多数在肾小管重吸收。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时,尿液中含量增加。
肾小球损伤标志物
MALB、UTRF和UIgG
MALB、UTRF、UIgG、都是大分子量蛋白 ,一般正常情况下,很难通过肾小球滤膜。若肾小球滤过膜发生损伤,会透过肾小球进入原尿,肾小管对大分子量蛋白质缺乏回收能力,因此最后进入尿。分子量较小的MALB出现较早,较大的UIgG出现较晚,其浓度均随着肾病的恶化而升高。